時間:2023-11-08 09:04瀏覽次數(shù):5580來源:期貨日報 崔海軍
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因為看到一條小道消息而進行了一筆交易。是什么導致我們沒有進行更多了解和更細致的分析就過早下結論呢?因為有無意識系統(tǒng)存在。為了避免沖動之下的決定,投資者需要將連貫性的無意識系統(tǒng)和懶惰的意識系統(tǒng)結合起來,意識系統(tǒng)會對證據(jù)采取系統(tǒng)而謹慎的處理方法,還能在做出決定之前考慮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選項。
你是不是見過或經(jīng)歷過這些情形:我們對某人一無所知,卻印象很好,只是因為聽過他很多傳聞;某投資者進行了一筆資金量較大的交易,但問及為什么這么做時,他的回答卻只是看到了一條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是什么導致我們沒有了解更多就過早地下結論呢,為什么我們明明可以卻并不想了解更多信息呢,更多的消息對我們的決策有幫助嗎?
正視無意識行為
當提到“淚水”一詞時,你的第一反應或許是傷心、難過,但我們都知道流淚只是一種情感表達方式,不一定是悲傷的體現(xiàn)。比如這個詞和“運動員”“金牌”等詞語連在一起時,我們可能會想到這是運動員獲得金牌后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反而代表喜悅。但如果淚水的出現(xiàn)和“做飯”“洋蔥”等場景結合在一起,它可能就和情緒表達沒有什么關系了。
很多詞語,在沒有明顯情景的情況下,無意識系統(tǒng)就會自行建立一個可能的情景,我們知道這是無意識判斷的結果,因為當時你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做出了選擇,也沒有意識到自己還有別的選擇。當對某個問題的答案不確定時,我們會無意識地根據(jù)過往經(jīng)歷賭一個自己覺得最可能的答案。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你做了一個確定的選擇,但自己卻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做了。
無意識系統(tǒng)不會意識到你放棄了其他更多的選項,甚至不會記得有過更多選擇。有意識地懷疑需要在腦海中記住多種互不相容的解釋,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這并不是無意識的長項。改變和懷疑是有意識、理性的職責范圍。
無意識系統(tǒng)可以節(jié)省很多時間和精力,因為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倉促地下結論是最高效的,比如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看到類似于危險動物的模糊影像我們會下意識地選擇逃跑。但如果投資者對當時的情況不太熟悉,在風險高且沒有時間去搜集更多信息的情況下過早下結論就是非常冒險的行為,很可能出現(xiàn)直覺性錯誤,而這種錯誤可以通過理性思維的干涉得以避免。
做交易時,很多人抱怨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手,會不由自主地買進,惶恐不安地賣出,最后收獲的大多是后悔和無奈。殊不知,追漲殺跌、抄底摸頂從來都是人性所導致的無意識行為。很多人把錯誤的操作歸因于心態(tài)不好,但心態(tài)不過是我們給自己尋找的“替罪羊”而已。魯莽、草率、恐慌交易都可以拿心態(tài)不好當借口。
兩份考題的啟示
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指出:在理解一個陳述之前,你的大腦一定會先試圖相信它。如果這個陳述正確的話,必須先了解它的觀點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有這樣,你才能決定是否要“懷疑”它。最初你產生出相信某種觀點的想法,是無意識行為。即使一個毫無意義的陳述也會構建這種情況下的最大可能性解釋。比如對于“白魚吃糖果”這種描述,你有可能意識到的是關于魚和糖果的模糊印象,這個印象的產生過程,就是聯(lián)想記憶自動搜索“魚”和“糖果”這兩個概念之間各種聯(lián)系的過程,這一過程會使這種很荒唐的說法看起來竟然有些道理。
意識反映的工作就是不信任和懷疑。同樣的兩份考題,一份上半部分是簡單的容易判斷的題目,下半部分是難度很高的題目,另一份則上半部分題目較難,下半部分比較簡單。當考試結果出來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第一份考題上半部分的正確率高于第二份考題下半部分的正確率。
同樣的題目,學習程度類似的學生去考,為什么會有這么明顯的差異呢?因為在第二份考題中,先出現(xiàn)的難度較高的題目會使我們感到筋疲力盡,最后竟然會認為許多顯而易見的錯誤論斷是正確的。這樣說明了人的無意識系統(tǒng)不僅好騙,還容易產生偏見,盡管意識系統(tǒng)掌管著懷疑和不信任的大權,但它有時候很忙,不忙時也很懶惰,總會擅離職守。的確,有證據(jù)顯示,當人們勞累或精力耗盡時,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卻好似有說服力的消息影響,比如廣告。
那么理性是如何驗證假設的呢?我們一般都是通過駁斥假設以證實其不成立,也有一些人主張通過尋找符合當前觀點的數(shù)據(jù)來證實假設不成立(證偽主義)。當有人問你“張偉友好嗎”時,你會想到張偉的各種行為舉止,而如果有人問你“張偉是不是很不友好”時,你就很難想到他的很多舉動。
在投資決策時,當投資者持有某上市公司的股票,或者持有某個品種的期貨合約時,他就會認為這只股票或期貨合約的價值比擁有之前大大增加。復盤,也是投資者比較提倡的,但所謂的復盤,不過是對所持觀點的自我驗證而已,我們看到的只是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而悖逆我們觀點的分析則被無意識地忽視。而那些投資高手則能夠比較客觀地進行評價分析和判斷,并對下一步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結果作出應對措施。
再回到那個考題的案例。如果上半部分的題目非常簡單,考生們會認為這次考試很容易,心情比較放松,再碰到下半部分難度較高的題目時就會用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先遇到難度較高題目的那部分人就會以更加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考題。
兩份考題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相比于下半部分,上半部分內容對考試結果的影響更大。在完成簡單題目的解答之后,再遇到較難題目時,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考生對上半部分題目的自信程度降低了。當完成較難題目的解答時,會質疑自己對于簡單題目的解答是不是過于草率,于是就會翻閱上面的考題。一般情況下,我們無法以一種平衡的標準看待每一道考題,這樣的前后不一致會使我們感到不確定和沮喪。
考題難易程度的改變使我們對先前的判斷有所懷疑,這種難度不同的考題會帶給我們不適感,需要進行適當?shù)恼{整,會更全面和認真地對待這份考題。對整份考題有了正確的評估后,重溫就會有更準確的解答。
消除錯誤之間的關聯(lián)
如何避免先入為主對我們的影響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消除錯誤之間的關聯(lián)。舉例說明:向大量觀察者展示一些裝有硬幣的罐子,讓他們預估每一個罐子里的硬幣數(shù)量。有的人會高估硬幣的數(shù)量,有一些人則會低估,然后計算所有預估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這樣就會大大降低偏差。因為每個人犯的錯誤都與其他人無關,這些錯誤的平均值趨近于零。
在那個考題案例中,我們對于每道題目的判斷都是相互獨立的,每道題所犯錯誤之間沒有關聯(lián),客觀地對待每一道題目,這樣才能降低由于主觀偏見帶來的偏差。如果答題者對于考題的難易程度有偏見,就算能夠客觀地判斷也很難降低錯誤率。
在投資交易決策中,如何從大量的數(shù)據(jù)中獲取最有用的消息呢?投資者應該設法使這些消息來源相互獨立,而且對每一份消息來源保持公正客觀的態(tài)度。類似警察辦案時采取的原則:如果某個案件有多個目擊證人,在錄口供之前,這些證人是不能互相討論案件的。這樣做不僅是為了防止不懷好意的證人相互串通,還能避免本來沒有偏見的證人相互影響。如果他們相互交流過各自的目擊過程,證人很容易在證詞中犯相似的錯誤,從而降低他們所提供信息的總體價值。
在面對交易盈利或虧損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帶有樂觀或悲觀的情緒。樂觀往往會帶來魯莽、草率和任性而為,隨之而來的是重倉交易和頻繁交易。悲觀的情緒導致對盈利的單子缺乏耐心,對虧損的單子容錯空間過小以至于錯過大行情。
因此,獨立而客觀地對待每一筆交易至關重要,只要我們的交易系統(tǒng)能夠保證盈利大于虧損,單筆交易的結果就沒有那么必要了。
聯(lián)想機制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它只能回憶起已被激活的信息。我們善于無意識地提取當前激活的信息來構建最可信的故事情節(jié),但不會也不能提取意識中根本不存在的信息。我們可以無意識地根據(jù)需要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構造連貫性故事,但是信息缺乏是常事。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們就會無意識地倉促下結論。在信息和證據(jù)不足的情況下過早下結論,同時對數(shù)量和質量不敏感,這是無意識引發(fā)的直覺性思考。在做股票買賣時,常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投資者僅憑借一篇研報或新聞就匆忙決定買賣策略,同時也沒有對研報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進行評估和核對。
因此投資者需要將連貫性的無意識系統(tǒng)和懶惰的意識系統(tǒng)結合起來,這意味著有意識將會贊同許多無意識反應所產生的印象。意識系統(tǒng)會對證據(jù)采取系統(tǒng)而謹慎的處理方法,還能在做出決定之前考慮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選項。但是,即使是深思熟慮后的決定,無意識系統(tǒng)也能對其產生影響,因為無意識信息輸入從未停止。
2025-05-07期貨交易雙向開倉的技法:在波動中尋找平衡
2025-05-06一虧就慌,一割就漲?王陽明的哲學能治你的交易 “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