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4-25 16:05瀏覽次數:15577來源:期貨日報 作者:王力緯
提要
我們參與投資,除了必須對大眾心理有比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不能舍本逐末,我們需要對當前的宏微觀情況有大致的把握,對投資標的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努力控制好心理狀態(tài)。
某報紙舉辦了一場選美比賽的活動:需要讀者從100名女性中評選出冠軍。你將會怎樣投票呢?依據自己的審美嗎?可是大家都知道,美是一種主觀感覺,為了提高獲勝概率,我們可能并不會完全憑借自己的看法,而是猜測多數人會把票投給誰。事實上,其他的參與者也可能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投票決策,最終獲得票數最多的人可能已經與真正意義上的審美無關了,因為我們關注的焦點已經成為預測他人的行為。
概念
事實上,在投資市場中,由于價格是互相競價產生的,所以人們遵循的也是這個策略——最大傻瓜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是指在資本市場中(如股票、期貨市場),人們往往愿意付出驚天高價而不問真實價值幾何,是因為他們預期有一個更大的傻瓜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此理論由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他本人也曾憑借此理論實現了財務自由。1919年,凱恩斯借了幾千英鎊去做遠期外匯,然而三個月后爆倉了,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人也無法避免在投機市場折戟,所以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關鍵看我們能否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過,凱恩斯在七個月后涉足棉花期貨交易獲得了成功,到1937年他已經從期貨市場積攢起巨額財富。
合理性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牛市不言頂,熊市不言底。然而,對于擁有雙向交易機制的期貨市場而言,運用最大傻瓜理論的場景顯然比股票市場更多(股票市場只能在上漲行情中適用)。從理論上講,博傻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因為投機市場的最大功能之一是價格發(fā)現,在行情未到位之前,活躍的競價將提高市場效率,實現價格發(fā)現。
另外,市場并非總是完全有效的,有時候價格會產生過度反應,高價之上還有高價,低價之下還有低價,投資市場正如一場選美比賽,絕大多數的投機者很難全面真實地掌握所有信息,也不可能掌握他人的想法,所以多空雙方更多時候是基于對大眾的心理判斷而展開競價的。投資大眾對未來的判斷不可能同步一致,這種差異將激發(fā)市場自身的激勵系統(tǒng),從而導致博傻現象的出現。從本質上看,這也是所有投機者的終極動機,而當投資者已經預期目前的價位過高或過低時,行情也就走到了盡頭。
關鍵點
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此價格是否合理,其游戲規(guī)則就像擊鼓傳花,只要不是最后一個都有利可圖,做多做空者都有利潤可賺,即該理論的關鍵:別做最大傻瓜。正如我們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別做最大的傻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價格判斷也有很多主觀成分,后面是否還有出價者不好判斷,而在貪婪和恐懼的心理機制下,一不留神機遇流逝,持倉可能就會砸在自己手里。
1720年,英國股票投機狂潮中有這樣一個插曲:一個無名氏創(chuàng)建了一家莫須有的公司,自始至終無人知道這是一家什么公司,但認購時近千名投資者爭先恐后把大門擠倒。沒有多少人相信自己能從中獲得豐厚利潤,而是預期從中會出現更大的傻瓜,預期價格會上漲,自己就能賺錢。饒有意味的是,著名物理學家牛頓也參與了這場投機,最后蝕本離場成了最大的傻瓜,他因此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們的瘋狂實在難以估計?!?/span>
大行情來臨之際,人們在不理智的情緒作用下忙于追漲殺跌,而忽略了那些更為重要的東西:標的資質、真實價值、市場周期,甚至是自身修煉。因此,我們參與投資,除了必須對大眾心理有比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不能舍本逐末,我們需要對當前的宏觀微觀情況有大致的把握,對投資標的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努力控制好心理狀態(tài)。既然追漲殺跌是人性使然,而投機盈利的秘訣卻是反人性的,即控制自己追逐盈利的欲望以及在低谷中給市場注入希望。
如巴菲特所言:投資要用大腦而不是用腺體。大腦要做的是判斷企業(yè)經營前景和大眾心理趨向,而腺體只會讓人按照本能去做事。
2025-05-12交易中的 “圣杯” 真的存在嗎?十年交易者揭秘:原來我們都找錯了方向!
2025-05-07期貨交易雙向開倉的技法:在波動中尋找平衡